热库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周秦:纸稿里的师徒“对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8:44:00    

书香传承人

周秦,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昆曲优秀理论研究员,中国昆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首席唱念指导。

和周秦老师约见的那天,他带了一本特别的“书”。

饱经沧桑的牛皮公文包是它的封皮,用起来并不丝滑的拉链是它的书脊,夹层里拥挤着的300多页手抄诗文稿是它层层堆叠的内页……

“这个公文包我保管了20多年,是我的老师钱仲联先生托付给我的。”周秦仔细翻读着,钱老师一字一句亲笔写下的诗文手稿,每一页都已泛黄且略显脆弱,但它们代表的意义却历久弥新。

钱仲联先生相片。


用一本书“回答”老师的托付

与公文包里的手稿相对应的,是上下两册已经出版的《梦苕庵诗文集》。那厚厚一沓的手稿,正是这本书的原稿。

每当有人问起这本书的来龙去脉,周秦总会从一场开学典礼讲起。

1978年,苏州大学(时称江苏师范学院)新一届学生入学。中文系仅设两个师范班,共招收百余名新生,周秦便是其中之一。

开学典礼上,钱仲联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因为用江苏常熟的方言致辞,很多学生听不懂,但周秦却可以听得懂七八分。

“尤其是老师最后念的那四首七言绝句。”周秦回忆,钱仲联先生致辞最后,拿出一张纸吟诵自己创作的四首七言绝句,言辞恳切,饱含对新生们的期望与勉励。

端坐在台下的周秦,把这四首诗的韵脚全部记了下来,对照着先生的韵脚,即兴创作了四首诗词作为唱和之作。

“典礼结束后,我冒昧将写得工工整整的诗稿呈予钱老师。”周秦说,当看到这位新生竟能和韵作诗,老师惊喜异常,“他引用《庄子》‘空谷足音’的典故,形容这种知音相遇的感动,其惊喜可知。”

周秦拿着老师赠予的公文包和手稿。

两人的师生缘分,自此开始,并延续了26年。作为钱老先生最信任的学生之一,周秦也承担起了诸多事务。

2003年暑假,周秦从外地出差回来,带着特产到苏州看望钱先生。言语间,钱老先生递过来一个旧皮包,宝贝一样地托付给他。

“老师说,他的作品大部分都已经出版了,只有抒情言志、写给自己的诗文还没有出版,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接过公文包的周秦觉得沉甸甸的,“里面全是他的手写文稿,包括给其他人作序的手稿,可能那本书在哪里都不知道了……积累了有几十年之久。”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到一百天后,钱仲联先生病重离世,更让周秦深感这份责任重大。

《梦苕庵诗文集》上下两册。

5年的时间里,周秦将公文包里的这300多页手稿考订、誊抄,还增补了很多钱仲联先生未曾整理、刊发过的诗文,一字一句地校对,终于使得先生的毕生心血得以出版。

“钱老师生前为饶宗颐先生写过三篇序,而这本书的序,也是饶宗颐先生写的最后一篇序。”周秦介绍,《梦苕庵诗文集》上下两册,一本是诗集,一本是文集,由冯其庸先生题签,于2008年9月钱先生百年诞辰前夕出版。

周秦说,这是老师的托付,书籍出版以后,也是对这份托付的回应。

周秦讲述《浙音释字》琴谱的前世今生。

一份精神的传承

2021年,由天一阁博物院举办的“天一夜读”《寻梦·牡丹亭》活动拉开序幕,周秦担任主讲人,为天一阁馆藏古籍《牡丹亭》揭开了神秘面纱,将其中故事、渊源娓娓道来;

去年10月,“天一阁·开卷”第一次活动“秘谱·回响”揭开序幕,周秦依旧作为活动的主讲人,将天一阁馆藏海内孤本《浙音释字》琴谱的神秘“往事”详细道来,让现场听众沉浸在悠扬的琴音与深邃的历史之中;

……

“我的老师,钱仲联先生是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成员,在古籍整理工作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周秦看来,相比授业解惑,老师言传身教更多的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责任。

1981年,周秦考入苏州大学(时称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明清诗文研究室,师从钱仲联先生,共同开展《清诗纪事》编纂工作。

8年里,周秦跑遍了南北各大城市和主要高校的图书馆,研读了上千种明清文献。奔波在外,每每读到一本罕见古籍,便做好记录,带回学校与老师分享,成了师生间最特别的交流方式。

周秦在“天一夜读”活动中讲解《牡丹亭》。资料图

在周秦看来,即便后来自己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戏剧戏曲学上,但正因深谙诗词韵律与文学肌理,才能在昆曲研究中得以贯通文辞与乐理。

现如今,周秦也将很大一部分时间、精力,放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上。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对老师钱仲联先生的一种精神继承,更是对学问的一种坚守与执着。

记者 张芯蕊

编辑 傅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