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库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包融夜读 | 包头有个邢补生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6 01:41:12    

包头有个邢补生

□郭振刚

蛇年春,“写字—邢补生经典写读侧展”在包头美术馆开展。连日来,我经常陪不同的朋友前去观展,美术馆内观展的人也总是络绎不绝。这次侧展分为五个板块:“儒、释、道、艺”四个部分和“微书空间”。展出作品400余幅,共计30万字,展览中那4万字的微书,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我认识补生20多年。补生于1991年从山西省定襄县调至包头市群众艺术馆任副馆长。在原籍时他曾任文物管理所所长、河边民俗博物馆(阎锡山故居)筹备处主任兼第一任馆长,是包头市以人才引进的方式“挖”过来的。

那时,补生才三十啷当岁,在山西省已经“混”得风生水起,县政协常委,省青联委员;山西省艺术节书法赛银牌得主,省电视台、晋剧院特约字幕;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会员等,头衔众多。

“山西文风数二定 数了定襄才数平定”。定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补生五六岁时就跟着乡贤学写毛笔字、打算盘。山西过去有“学会四七归,走遍天下不吃亏”之民谚。所以,打算盘是过去儿童蒙学的必修课之一。另一个必修课是“写大仿”,即按照老师命题的范本进行毛笔字的临摹。所以说,写字对补生来说是童子功。

我在朋友家见过补生手书八米的金刚经长卷,工整隽秀的蝇头小楷一丝不苟,五千多字无一败笔。今天,在包头美术馆展厅中,又看到“微书”千字文,在一张犹如烟盒封口处上烟标大小的宣纸上,竟书写出如米粒般大小的一千个字,不由让人拍案叫绝。

我对补生的书法爱慕了很多年,看他写字是一种触类旁通的享受,他一提笔就是我的天花板,终究可望而不可即。

我多次进入过他的工作室,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第一感觉是乱,偌大的工作室,有时候会觉得没有下脚的地方。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狗屎摆摊摊”。他还不让你替他整理,理由是“别人一整理我就找不到东西了。乱是我的常态。”听他这么一说,我顿觉他那种“乱”也不失为一道独特的景象。

他的工作室有个大条案原木墩,还有六米长的大书架,层层叠叠摆满了各类型书籍,一看就是多少年积累起的已读之书。而且,很多是我从未听说过的。哲学、美学、心理学居多,更多的是国学经典,还有各类工具书。几乎没看见几本小说杂志,由此可略见其阅读兴趣。

补生初来包头时,参加各项活动较多。仅1991年,就获得“包头市税务杯书法大赛金牌”“翔武杯全国书法大赛(湖南)三等奖”“镍都杯全国书法大赛(甘肃)三等奖”“首届全国规范化楷书大赛(北京)一等奖”等等,并入选了“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仅最后这一项就已经拿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门票。然而,他不仅没踏入这个门,而且从1992年,也就是他调来包头的第二年开始,所有类似的活动中就再也没见他的身影,他似乎一下就销声匿迹了。

直到2006年,“敕勒风七人书法展”上,包头书法界才再次出现邢补生的身影。“敕勒风”的刮起,让邢补生、王小雷、刘恒军等书法精英抱团儿浮出水面,一时轰动了“中国书法网”。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一声惊雷,惊得风生水起,迅速波至全国。或许,这就是沉寂后的蓄势而发吧。

2009年,邢补生的第一个个人书法展《写字》在抱云堂展出时,就在包头书法界引起了轰动。这个“写字”展亦分五个部分:“看家能事(小楷系列)”“照猫画虎(临摹系列)”“差强人意(杂书系列)”“有病呻吟(自诌系列)”以及“空白系列”。

我清楚地记得: 补生第一次书法作品入选《人文艺术出版社》的《写字》书法展作品选,这本选集里,有个到家之路——空白系列,虽然只展出了一幅空白宣纸,但前面几句话却似乎在暗示着什么:“写字四十余年,依然未达不惑。何谓到‘家’之路? 心里只感觉有一个朦胧的范围,但还没有找到一张索骥之图。心里虽然不太踏实,但理性常常提醒自己,地图毕竟不等于领土,还是空白的好。”

现在看来,一切都是有计划的,好一个空白,补生今天这个展览一下子便把那个空白给填上了。


作者简介

郭振刚,生于内蒙古包头市,包头市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先后创作文学作品50余万字,多篇作品在网络平台及报刊发表。

欢迎投稿

花雨版投稿邮箱:bxrjjhc@sina. com


(来源:《包头日报》花雨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