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2】为什么又是沈阳?因为这里历史厚重文脉悠长

春晚与秋晚辉映的沈阳,再次迎来重要盛会,总台端午特别节目落户沈水之阳,千年古城与端午相遇,必将演绎动人篇章。
为什么央视的镜头再次聚焦沈阳?因为这里历史厚重,文脉悠长。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有着7200年的文明史、2300年的建城史,400年的都城史。“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一宫两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新乐遗址、锡伯族家庙、明清四塔七寺等150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作为得天独厚的形胜之地。
广袤黑土地,滔滔浑河水,滋润了沈阳的厚重与硬朗,孕育了独具魅力的文化品格。沈阳,自古是一个民族融合、文化交汇之地,演绎了数不清的城市传奇、回荡着泽被千古的历史余韵,这一切,沉淀在沈阳城市血脉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城市品格。
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让这座城市氤氲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当千年的端午,与沈阳的历史相遇,澎湃的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乐章。
从文化的角度契合,沈阳与端午有着独特的缘分。

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晋人书曹娥诔辞》,不仅是国宝级的书法珍品,是书体变革时期的书法和汉代文辞佳作,更是铭记了一段孝心与端午的传说。曹娥故事是端午节的起源之一。这件珍贵的国宝,将沈阳与端午相连,传承了中华文脉,传递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
流淌在沈阳北部的蒲河,名字来源于蒲草。挂菖蒲、艾草,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奉天通志》载,五月初五日,人家担端皆插蒲艾,门上悬纸葫芦,食角黍,饮雄黄酒,小儿女颈腕缠五色丝线又以黄布制小猴,青麻制小帚,配胸际。午张盛宴,名曰过节。《沈阳百咏》中有这样的诗句:“银红帖子折千张,圣会同来赴药王。百样葫芦依样剪,分明佳节近端阳。”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是沈阳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7200年前,城市的先民新乐人,已经将黏糯的大黄米作为食物,如今,在沈阳的一些地方,还有人用大黄米包粽子,这独特的味道,是每个人记忆里的乡愁。
《九歌·云中君》中,有“浴兰汤兮沭芳”的句子,端午时节的兰汤沐浴,是中国最早的季节性公共卫生运动。“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这一重要仪式,在沈阳,已成为了城市的特色之一——沐浴休闲之都。
……
在与历史的相遇中,沈阳,从来没有缺席。无论是春晚的工业文化的铿锵,还是秋晚的天涯共此时的团圆,到如今端午的家国情怀,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是一块璞玉,不断地绽放她的光彩。为什么又是沈阳?是沈阳厚重历史文化的再次发光。
沈阳发布、沈报全媒体记者:詹德华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相关文章:
- 【快评2】为什么又是沈阳?因为这里历史厚重文脉悠长
- “蜀果”文旅合作谱新篇 果洛州文旅推介会 在成都成功举办
- 又有新补贴!你领了吗
- 又有新补贴!你领了吗?
- @广大人才,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微词典发布
- 四川省雅江县多方面简介
- 重庆发布“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品牌 打造市民“家门口”的文化“花园”
- 北疆文化 遇鉴赛罕 | 多彩实践助成长 奏响北疆新乐章
- 潮玩艺夏!广东文化馆邀你共享五月文艺盛宴
- 大河潮起 奏响泉城叙事:最年轻的交响乐团亮相第九届中国交响乐之春
- 美团歪马送酒进入东北市场,首批门店落地辽宁沈阳
- 肖峰艺术馆杭州西湖正式开馆
- 全国第三!临沂,火了!
- 北疆文化·文物说|千年箭语青铜镞
- 浸润城市肌理 点亮文明之光 太原:一座有书香的城市
- 消失的情人:沈阳行李箱藏尸案23年后告破
- 今年“5·19中国旅游日”活动突出惠民乐民
- “游”出新意,文旅新活力持续迸发
- 河南洛阳老城“洛邑芳华”牡丹妆造秀活动圆满举行
- 2025烟台市民文化艺术季黄渤海新区分会场开幕式盛大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