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库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保质期过了一天的食物,真的不能吃了?关于“保质期”,这些一定要知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7:01:00    

最近发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对预包装食品标签标识进行了升级,新增了“保质期到期日”和“消费保存期”两项标准,并表示在标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到期日”的前提下,“保质期”可以由厂家选择自愿标示。也就是说,预包装食品什么时候过期,不需要消费者再结合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推算,厂家会直接在标签上打出“保质期到期日”。

新标准还鼓励标示“消费保存期”,如果消费者购买食品后没有在保质期内吃完,可以在“消费保存期”内继续食用。

对此,不少消费者产生疑问:“过了保质期的食品,还能不能吃?”“‘保质期’与‘消费保存期’又有什么区别?”

所有食品都要标保质期吗?

并不是所有食品都要标保质期,只有一部分预包装食品需要标示。

预包装食品,是指预先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容器中的食品。新鲜蔬菜、水果、肉、蛋、鱼等生鲜农产品不属于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以及餐馆餐饮、街边小吃等现制现售食品,也不属于预包装食品,不需要强制标示保质期。这些食物最好尽快食用,否则要及时冷冻、冷藏保存。

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就得扔掉吗?

保质期是现代食品工业中诞生的概念。在此期限内,食品的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有保证,如果吃出问题,生产企业要承担责任。保质期是用来界定各方的食品安全责任,而不是判断食品是否变质的标准,因此过了保质期的食物并非一定得扔。

一般来说,食品生产企业在确定保质期时,会留有一些余量,确保在保质期到期前,食物不会出现风味口感大幅度变化、腐败变质等问题。

至于食品的最后可食用日期,可以参考“消费保存期”,它一般比保质期更长。新标准规定:“消费保存期也可采用以下形式标示:“消费保存日期(至);最后食用日期(至)。”

要注意的是,“消费保存期”由食品生产者自愿标示,是额外的提示,仅供消费者参考。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参考标准仍是保质期。这就意味着,食用过了保质期但没过消费保存期的食品,一旦出现健康问题,生产企业可以免责。

保质期内的食品不会变质?

即使在保质期内,也不代表食品一定不会变质。保质期和保质条件是配套的,“保质期内不变质”需要遵循厂家的保存要求才能实现。

比如,经过杀菌、灭菌处理后密封的食品,其保质期标示仅能保证开封之前的储藏时间。开封之后,食品接触了空气中的微生物,就不能继续在室温下长期保存了。如果密封食品开封后很快变质,即使在保质期内,厂家对此不用承担责任。

一般来说,常温保存的保质期,是按25℃左右的室温来确定的;如果温度超过25℃,实际保质期会缩短。因此,消费者要留意食品包装上的保质条件,合理贮存。

为什么有些预包装食品不标保质期?

另外,还有一些预包装食品不需要标示保质期。

新标准明确:“在标示了生产日期的前提下,下列预包装食品可以豁免标示保质期和保质期到期日:葡萄酒及酒精度大于或等于10%vol的酒类、食醋、食用盐、固态食糖类、味精。”

这是因为酒、盐、糖等天然具有抑菌能力,而且不存在脂肪氧化问题,可以存放多年,无需标注保质期。

是不是保质期越长,防腐剂越多?

食品的保质期长短,与食品的水分含量、水分活度/渗透压、储藏温度和生产工艺都有关系。干燥(脱水)、盐腌、糖渍、酒渍、杀菌密封、低温冷冻等加工方式都有助于延长食品保存时间。

盐、糖、酒堪称“天然防腐剂”,咸肉、酱菜、腐乳、咸鸭蛋等属于盐腌食品,果酱、蜜饯是糖渍食品,糟蛋则是靠盐、糖、酒联合防腐的食品。所以,它们可以在室温下存放一年以上不腐败,不需要添加防腐剂。

但当食品的保质期要求比较长,且保存环境的干燥程度还不够高,盐、糖、酒等添加量也不够多,那就需要根据国家标准加入少量防腐剂来遏制微生物繁殖。因此,并不是保质期越长防腐剂越多。

原标题:《保质期过了一天的食物,真的不能吃了?关于“保质期”,这些一定要知道》

栏目主编:任翀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