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托育“供需错配”尴尬须对症下药
原标题:破解托育“供需错配”尴尬须对症下药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问题是一个民生痛点,是降低养育成本、破解育儿焦虑、提高民众生育积极性的关键钥匙。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普惠育幼体系建设,持续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近日,媒体调查发现,普惠托育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供需错配”的困境。一方面,许多家长有强烈的送托需求,却找不到合适托位;另一方面,不少建好的托育机构乏人问津,面临招生难题。
“供需错配”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一是“托不起”,随着普惠托育体系建设加快、一些托育费用明显下降。但相对来说,仍然明显偏高。一线城市一个月的托育费可达五六千,在县城一个月也要一两千。
二是“不愿托”“不敢托”,也就是不能放心、安心地把孩子交到托育机构手中。三岁以下的幼儿,对托育服务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在生活照料、安全保障、教育引导等方面都依赖于专业且精细的托育服务。师资专业性与安全保障,是家长选择托育机构的首要因素。但在托育机构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存在重建园盖楼轻专业服务的问题。专业人才缺失、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安全监管缺位等问题,影响了家长对托育机构的信任。
三是“不便托”。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造成了资源错配,在一些地方形成了“需要的地方没有建,建成的地方用不上”的问题。有的小区周边托育机构多到可以“货比三家”,有的小区特别是老城区周边却是“一位难求”。家长难以就近找到合适、靠谱的托育机构,也影响了入托意愿。
破解托育服务“供需错配”,需要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其中最关键还是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托育服务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提高公建托位占比、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加大普惠性托育机构运营补助等举措,把托育服务的价格降下来,让民众“托得起”。通过强化监管,提高托育机构规范运营程度和专业化水平,把托育服务的质量提上去,让家长愿意托、敢托。
同时,还需强化规划布局的科学性论证,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将有限的资源投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此外,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探索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为群众提供“身边的托育”,也是破解“供需错配”的重要举措。
婴幼儿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其脆弱性和依赖性决定了托育服务必须兼具专业性与人文关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并通过提高待遇、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提升行业吸引力,才能构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充满爱心的托育服务人才队伍。
“幼有善育”不仅关乎千万家庭的小幸福,更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大战略”。各地要提高认识,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切实解决家庭托育难题,为婴幼儿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幸福、社会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托起今日的幼苗,托起家庭希望。(李一陵)
来源:人民网
相关文章:
- 破解托育“供需错配”尴尬须对症下药
- 整治违规收费 筑牢公益底色
- 上饶市信州区通报4起校外培训违规行为
- 成都一男一女在母婴室行不雅之事,医院回应:已消毒,警方正调查
- 诵读东坡诗词,赓续经典“声声”不息
- 太原尖草坪区朝阳社区“共享儿女”的温情实践
- 母女关系题材“上桌”了?
- 3181家!福建省2024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公布
- 平台下套,退费困难!婚介连环套围猎相亲者
-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抵达伊朗
- 刷刷牙就能瘦?伪科学话术与焦虑营销下的减肥陷阱调查
- 注意!本周四川省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将分时段临时停机维护
- 风起帆张,2025中国家庭帆船赛宁波湾站盛大启幕
- 北京市住建委:全面完成“十四五”时期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0万套(间)任务
- @山西人 职工医保家庭共济“解绑”功能上线
- 孩子不愿上学是一种病吗?“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
- AI赋能教育新场景!智能学习设备成新宠
- USDA:4月份公布的美国棉花供需平衡表
- 多家外资机构发声:多重优势支撑中国市场韧性
- 滇池度假区购房契税补贴细则落地 8日起受理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