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库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走进德州梁子黑陶博物馆,聆听一场跨越千年土与火的“对话” | 行走黄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08:44:00    

在山东德州,京杭大运河畔,一座承载千年制陶技艺的博物馆静立于此。4月12日,行走黄河行进式媒体采访团来到德州梁子黑陶博物馆,探寻黑陶文化如何以“土与火的艺术”叩击千年后的回响。

据介绍,黑陶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龙山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特点,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博物馆内,一件“天下第一蛋壳陶”令观者驻足。“我们历时一年的时间,结合了8位大师倾力打造,做出了这个1.5米高的蛋壳陶,重量只有700克。”工作人员介绍,这件可遇不可求的作品历经选材、滤泥、成形、修形、挑沙压光、软刻、烧制、硬刻等十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技艺。

“拉坯时需手脚协调,力度稍偏就会前功尽弃。”在博物馆的陶艺体验厅内,一名老师傅正在向观众展示黑陶的制作技艺。他表示,德州黑陶取材于运河的红胶泥,从选材、成形到雕刻、烧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操作和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匠人的耐心与细心。

“历经数千年岁月流逝,黑陶技艺逐步遗失。”该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德州在全国率先让失传数千年的黑陶技艺重新焕发光彩,并与现代技艺结合,使其成为展示中华经典文化的艺术珍品。黑陶文化及产业的崛起,使黑陶制作技艺得以穿越千年光阴,在当代匠人的手中续写传奇。

如今,德州成为现代黑陶的发轫中兴之地,荣膺“中国黑陶城”桂冠,“德州黑陶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德州黑陶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作为“大国礼器”亮相国际舞台,被赠予外国政要,成为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记者:刘海奎 摄影:刘海奎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