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肛裂的人越来越多?女性要高于男性?与这几种生活习惯有关
在城市的写字楼里,年轻的白领小丽正坐在办公桌前忙碌地工作着。突然,一阵难以忍受的疼痛从肛门处袭来,她眉头紧皱,身体微微颤抖,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近几个月来,这种疼痛频繁发作,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小丽一直羞于启齿,直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去医院检查,结果被诊断为肛裂。像小丽这样的患者并非个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肛肠疾病研究中心 2023 年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近些年我国肛裂的患病率如同坐了火箭,一路持续上升,尤其在女性群体中,这一趋势更加显著。这不禁让人疑惑:肛裂,这个常见却常被大家忽视的肛肠疾病,为何发病率逐年走高?又为何女性更容易被它 “盯上”?其实,答案就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肛裂到底是怎么回事

肛裂,用大白话来讲,就是肛门口的皮肤破了个 “口子”。每次上厕所的时候,那疼痛就像有一把小刀在肛门处来回划动,还常常伴随着便血,别提多难受了。在医学上,肛裂被称作 “肛管皮肤裂伤”,大多数情况下,裂口出现在肛门后正中的位置。
肛裂的发病可不是简单的皮肤破皮,它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局部血供不足,就好比给肛门这个 “小房子” 断了 “能源补给”,使得皮肤缺乏营养,变得脆弱易破;排便习惯异常,比如长时间憋便,或者排便时用力过猛,都像是给肛门来了一场 “暴力袭击”;肛门括约肌痉挛,让肛门处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也增加了肛裂的风险。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专家孙立忠教授就曾指出:“肛裂是功能紊乱和解剖结构异常共同捣的鬼,要是不及时干预,很容易变成慢性反复性肛裂,到时候治疗起来可就难上加难了。” 想象一下,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裂口,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反复裂开、愈合,再裂开,就像一个永远无法彻底修复的小伤口,不仅让患者承受更多痛苦,治疗难度也大大增加。
女性易患肛裂的原因揭秘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2 年第 9 期刊登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女性肛裂患病率比男性高出约 1.6 倍。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

妊娠与分娩的 “后遗症”
女性在怀孕期间,身体里的激素水平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变化巨大。这些激素变化会让肠道蠕动变得懒洋洋的,就像蜗牛在爬行,便秘也就随之而来。想象一下,干结的大便在肠道里 “赖着不走”,好不容易到了肛门,又因为分娩时腹压像气球一样突然增大,肛门区域的张力也跟着剧增,这就好比给肛门来了一场 “超强风暴”,很容易造成肛裂。很多产后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原本顺畅的排便变得痛苦不堪,每次上厕所都像是一场 “酷刑”。
雌激素波动的影响
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可是个 “多面手”,它在调节皮肤弹性与血管状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当部分女性处于月经期或更年期时,激素就像调皮的小孩,开始上下波动。这时候,肛周组织的耐受性也跟着下降,就像城墙变得不再坚固,裂伤的风险自然就增加了。比如,有些女性在月经期间,会明显感觉肛门周围不太舒服,排便时疼痛加剧,这可能就和雌激素的波动有关。
社会角色带来的压力
在现代社会,女性常常要兼顾家庭与工作,就像一个身兼数职的 “超级英雄”,压力可想而知。在忙碌的生活中,很多女性往往会忽视自己的排便规律。有时候为了赶工作进度,一坐就是一整天,长时间憋便;又或者忙起来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导致饮水量不足。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其实都是肛裂的 “潜在帮凶”。长期憋便会让大便在肠道里变得越来越干硬,而饮水不足又无法给肠道提供足够的 “润滑”,大便排出时就像粗糙的石头划过娇嫩的肛门皮肤,很容易形成肛裂。

与肛裂紧密相关的七种生活习惯
肛裂的高发可不是偶然现象,它和我们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这七种习惯,简直就是肛裂的 “隐形帮凶”。
久坐不动:肛门健康的 “慢性杀手”
如今,人们的工作方式越来越偏向 “久坐” 模式。办公室里的白领们,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屁股几乎都快和椅子 “粘” 在一起了;司机师傅们,每天在驾驶座上一待就是半天;学生们,在教室里也是长时间坐着上课、写作业。长时间坐着会让肛门区域的血液循环变得像停滞的湖水一样,不畅快。局部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就会变得缺氧、缺血,变得脆弱不堪,很容易引发裂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肛肠科研究发现,久坐人群肛裂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 2.3 倍。就像一个城市的交通堵塞了,各个地方都会出现问题,肛门区域也是如此,血液循环不畅,就给肛裂创造了可乘之机。
饮水量不足:肠道的 “干旱危机”
水,可是润滑肠道的 “天然润滑剂”。要是长期喝水少,大便就会像在干旱的沙漠里一样,变得干硬无比,像石头一样难以排出。当这些干硬的大便通过肛门时,就像锋利的刀片划过柔软的皮肤,极易形成急性肛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天饮水量不少于 1500ml,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或者运动后,又或者本身就有便秘问题的人,更要适当增加饮水量。想象一下,肠道就像一条河流,水充足的时候,船(大便)就能顺畅航行,可要是水少了,船就容易搁浅,甚至会把河道(肛门)划破。

饮食纤维摄入不足:肠道动力的 “缺失”
现在很多人喜欢吃细粮,像精白米饭、白面馒头,还热衷于快餐、油炸食物。这些食物虽然口感好,但是膳食纤维的含量却少得可怜。膳食纤维就像肠道的 “小助手”,能促进肠道蠕动,让粪便顺利排出。摄入膳食纤维不足,肠道蠕动就会变得慢吞吞的,粪便在肠道里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就会变得干结。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年人每天应该摄入大约 25 - 30 克膳食纤维,可据中国营养学会 2021 年的调查,我国居民平均摄入量还不到 20 克。这就好比给肠道这辆车加了劣质汽油,动力不足,自然容易出问题。
排便时用力过猛:肛门的 “暴力伤害”
很多人排便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用力,总觉得使的劲儿越大,大便就能越快排出来。可他们不知道,这一用力,肛门括约肌就会剧烈收缩,一旦粪便干硬,就像用坚硬的石头去撞击脆弱的玻璃,肛管皮肤很容易就被撕裂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刘志成提醒大家:“排便的时候要顺其自然,千万别‘憋大招’或者‘硬上阵’,得让排便这件事轻松、顺畅地进行。” 就像开门的时候,要是用力过猛,门轴可能就会被损坏,肛门也是同样的道理。
长期便秘或腹泻:肛门的 “双重折磨”

便秘和腹泻,对肛门来说,就像是两个 “捣蛋鬼”,都会对它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与损伤。便秘时,大便在肠道里待得太久,变得干硬,排出时会划伤肛门;腹泻时,肛门又会因为频繁地被粪便摩擦,加上粪便里酸碱物质的刺激,皮肤也容易出现裂伤。比如,有些人一吃坏东西就腹泻,一天跑好几次厕所,每次排便后都感觉肛门火辣辣地疼,这就是腹泻对肛门造成的伤害。
缺乏运动:肠道健康的 “阻碍”
缺乏运动不仅会让我们的身体变得越来越慵懒,还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适当的运动能像给肠道安装了一个 “小马达”,促进胃肠蠕动,让排便更加顺畅。《中华肛肠外科杂志》2021 年第 6 期的研究表明,每周进行 3 次以上中等强度运动的人群,肛裂发生率能降低近 40%。运动就像给肠道注入了活力,让它能够正常工作,减少肛裂的发生风险。
精神压力大:肠道的 “情绪干扰”
肠道被称为 “第二大脑”,它和我们的情绪有着紧密的联系。当精神压力过大时,肠道功能就会像被打乱的拼图一样,出现紊乱,要么便秘,要么腹泻,从而诱发肛裂。近年来,“情绪性便秘” 在年轻女性中越来越常见。比如,有些女性在面临工作上的重大项目,或者生活中的一些压力事件时,就会出现便秘的情况,这其实就是精神压力对肠道的影响。

肛裂的治疗与预防之道
西医治疗手段
如果不幸患上了肛裂,西医有这些治疗方法。急性肛裂早期,可以使用硝酸甘油软膏、地塞米松痔疮膏等药物,它们就像给裂口涂上了一层 “愈合保护膜”,能缓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温水坐浴也是个不错的办法,每天坐在温水中,就像给肛门做了一场舒适的 “SPA”,能有效放松括约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帮助伤口更快愈合。而对于那些慢性反复肛裂,或者已经形成哨兵痔的患者,可能就需要进行肛管侧切术了,通过手术来解决问题。
中医调理方式
中医对肛裂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肛裂属于 “肠风” 的范畴,大多是因为阴虚火旺、肠燥便秘引起的。中医治疗讲究辨证施治、内外兼顾。中药内服方面,像麻仁丸、润肠汤、黄芩汤等,能起到通便润肠、清热解毒的作用,就像给肠道来了一场 “大扫除”。外敷中药膏剂,常用地榆、苦参、黄柏等草药煎水熏洗,这些草药具有清火燥湿、收敛止血的功效,能帮助裂口尽快恢复。针灸疗法也很神奇,通过刺激 “长强”“大肠俞” 等穴位,就像给肠道的 “开关” 做了一次调节,能改善肠道功能,缓解便秘。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