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赏花是北京人的“家庭大事”!
“花开北京”赏春系列活动于上周启动,京城214处特色赏花地迎来众多游客。明媚春日里,北京满城繁花。山桃花、樱花、牡丹、郁金香、西府海棠……不断档的“春花顶流”让市民大饱眼福,沉浸在赏花的喜悦中。春日的繁花盛景,见证着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的脚步。
昔日赏花是“家庭大事”
新中国刚成立时,北京森林覆盖率仅有1.3%,到处是荒山秃岭。道路上连树都不多,大规模花丛在公园里也难得一见,人们想赏花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1954年春,十五中学生到颐和园赏玉兰。
王可信摄市档案馆资料显示,1949年北京仅有公共绿地766.67公顷,种植各种树木不足8万株。花木本就娇气,再加上缺乏精心养护,所剩更是不多。现在随处可见的早春观赏花卉玉兰,在当时的北京十分金贵,只有在皇家园林或古寺才能看到。1955年,大觉寺、潭柘寺、碧云寺、颐和园和北海公园等地的玉兰加起来不过10余株。由于北海公园的玉兰种植在庆霄楼前,为了便于游人观赏,花开时庆霄楼也会开放一周。(1955年4月17日《北京日报》3版,《玉兰花开》)

当时,京城最著名的赏花地当属中山公园,这里以广植花卉闻名,尤以牡丹、芍药为最。园中的唐花坞四季常办各种花展,即使是初春时节,这里也能看到兰花、茶花等南方花卉,每每吸引大量游人。(1962年4月8日《北京晚报》2版,《中山公园赏春》)由于可赏春花的地方不多,去公园看花是北京人的“家庭大事”,大人一说去赏花,孩子们能提前兴奋好几天。每年4月春游高峰时,为了让更多游人赏到绽放的鲜花,陶然亭、天坛和香山等公园还会延长游园时间。(1964年4月19日《北京日报》2版,《许多公园延长游园时间 颐和园白玉兰新花初放》)

美化城市离不开种植花草,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园林部门先后派人到山西、察哈尔、哈尔滨等地搜集到多种花苗,带回北京。1953年,北京苗圃里已繁殖出120多个品种的花木,其中有雪白和深紫的丁香花、红粉的榆叶梅、淡黄的迎春花、多刺又美丽的玫瑰等。1956年“五一”前夕,35万株鲜花先后栽植在首都的街头和公园里,那些盛开着黄白蓝色花瓣的三色堇、淡黄的金盏,还有小巧的春菊等草花,点缀在高大的绿树间,格外漂亮。(1956年4月26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街头一片新绿》)
陶然亭、龙潭湖、玉渊潭等公园进行疏浚整治后,铺上了草栽上了花,模样大变。西郊长河畔的紫竹院公园,连续两年栽植桃、杏等花木4000多株;陶然亭沿着湖岸修建了平整的园路,在草坪上栽种了刺梅、紫荆、榆叶梅等花木,还在中央岛上栽植了玫瑰,将其命名为“玫瑰岛”。(1961年4月25日《北京日报》2版,《陶然亭植树种花》)
天坛公园过去以高殿古柏著名,花卉并不多。1960年,公园开始筹建月季园,三年建成20亩,成为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开放型月季园。1963年5月,月季园迎来了第一个盛花期,在植物单一、开花植物少的年代,这个消息一时轰动京城,引得数以千计的市民争相前往赏花。(1964年5月28日《北京晚报》2版,《天坛公园月季花开》)
象征中日友谊的樱花落户北京
众所周知,樱花是日本的国花。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向我国赠送了近千株“大山樱”树苗。这批樱花后在北京、西安等地安家落户,开出绚丽的花朵,成了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1972年10月29日《北京日报》3版,《日本国民赠给中国人民的树苗运抵北京》)

当时,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这批樱花被分别栽种到天坛、陶然亭、玉渊潭、北京植物园和日坛公园内。在园林工人的精心养护下,每到春光明媚的时节,公园里的“大山樱”就会绽放。

1973年,孩子们在观赏日本赠送的樱花树幼苗。
1981年,移居到天坛公园的30多株“大山樱”已从1米多高长到4米多高。入春后,不断有来自工厂、机关、学校及市民个人的电话打到公园,询问“大山樱”的生长和开花情况。花开时节,中外游人常围聚树旁赏花娱乐。(1981年4月12日《北京晚报》2版,《天坛公园大山樱第七次吐蕊开放》)
樱花好看树难栽。其实,北京的气候并不适合樱花生长,樱花喜爱空气湿润和酸性土壤,而北京的春季往往干燥多风,土质也偏碱性。
为了能让原本水土不服的樱花适应,自1973年玉渊潭公园栽植“大山樱”后,工作人员一直就没有中断过技术攻关,如对栽种土壤的处理、保障有效越冬防寒等。公园还特意为樱花营造了一个临水背山的小气候,湿润,挡风寒。(1998年4月10日《北京日报》6版,《为了樱花在京盛开》)
1978年,“大山樱”始花。随后,玉渊潭公园开始研究播种繁殖。1985年前后,公园对“大山樱”的养护栽植形成了整套规范措施。“大山樱”的成功培育和养护,改变了北京不宜种植樱花的状况。(2006年4月27日《北京晚报》46版,《玉渊潭公园樱花的本土化研究》)

180棵“大山樱”定居玉渊潭公园18年后,1990年,公园改扩建了樱花园,从国内外引入29个品种,栽植总量超过3000余株,居北方地区专类园首位,有效地解决了花期断档、花色单调等问题。像园内樱花八景之一的“早樱报春”中的杭州早樱,不但成了不可替代的生力军,还是园内春天最早绽放的品种,比适合于栽植在本地的日本观赏品种开得还要早,有效延长了樱花的观赏期。
当“大山樱”“山樱”等早樱花落时,“八重红大岛”“关山”“一叶”等晚樱又绽放枝头。同时,还有少见的绿色品种“郁金”、姿态潇洒的“垂枝樱”等。而且,晚樱的花瓣有圆有长,全部是重瓣,花开时节,一团团、一簇簇,层层叠叠缀满枝头。樱花次第开放,大大延长了赏花期,从最初的四五天时间变成了一个月。(1999年3月31日《北京晚报》5版,《樱花报春玉渊潭》)
如今,玉渊潭的“樱花版图”已从原来的局部扩大到全园。每年春天,樱花节成为这里的特色活动,吸引着众多赏花人。
环路戴上“月季项链”
因花期长、开花多,又适宜北京地区的气候环境,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荣膺市花桂冠的月季陆续开始在北京大面积栽植,真正成了美化首都的“主角”。此后,春季北京的色彩不再单调,无论在居民小区,还是道旁桥头,处处可见到一簇簇绚烂的月季。(1990年5月26日《北京日报》1版,《市花市树已成为首都绿化主角》)
最初,月季只是栽植在市区主要街道,而环路多种植树木。从上世纪90年代起,北京陆续给环路戴上“月季项链”,花开时节,人们在环路驱车行驶,美不胜收。

1987年,车公庄大街两旁的泡桐花、黄刺梅争芳斗艳。 王振民摄
当时,第一批进入环路的月季主要种植在北太平庄、长城饭店一带,以“红帽子”“杏花村”等品种的丰花月季为主,颜色鲜艳、花朵密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不过,虽然丰花月季花量大,但是单瓣开花,颇显单调,特别是给二环路、三环路的隔离带内做垂直绿化时,“个子”不够高,无法起到隔离作用。(2012年5月25日《北京晚报》6版,《北京的月季为何这样美》)
1995年,园林部门在三环路沿线6处尝试种植藤本月季,两年后的春天首次大量开花,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欣赏。新品月季不仅争奇斗艳,而且超长“待机”,可从4月开至11月。它们使京城的垂直绿化由一季花“值班”发展到多季花、多花色争芳,大大丰富了城市景观。(1997年5月15日《北京日报》1版,《花团锦簇三环路》)

北京奥运会筹办期间,京城集中美化三、四环路,经过反复试验筛选,选中了颜值高、花期长的藤本月季,开始大量种植。2007年,三环路中间分车带出现了月季花墙,后续扩大至整个三环路、长安街、建国路、德外大街等城市主干道、快速路以及奥运场馆周边。到2011年,二、三环路戴上完整的月季“项链”,缓解了不少司机的“路怒症”。“看见这么美的月季,堵车都不心烦了。”经常开车路过北三环的市民张蓓蓓赞道。(2011年1月31日《北京日报》6版,《百万株月季将为二三环路添彩》)

从2014年开始,北京每年种植的各类月季都在100万株左右。伴随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美丽的月季大道从城六区延伸到了通州城区。(2020年5月19日《北京日报》6版,《缤纷月季大道为副中心增色添彩》)
经过30年的推广种植,被月季花带簇拥的北京环路和交通联络线已长达300公里。每年暮春初夏,不同色系的“月季项链”成为喧嚣道路上最美的风景线。一路繁花,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情绪价值,也惊艳了世界。

“出门入园”随处赏花景
进入新世纪后,赏花变得越来越容易。从阳春三月开始,北京三季有花,家门口就有“推门见花”的好去处。只要想赏花,随处可见。
“海棠花溪”大名鼎鼎。每年4月初,元大都遗址公园5000多株不同品种、颜色的海棠花便进入盛花期,花枝铺陈水面,河面映衬繁花。自2003年建成后,去这里看海棠便成了很多市民一年一度的赏花盛事。(2002年3月29日《北京日报》8版,《下周去赏海棠花》)
明城墙遗址公园修缮后恢复了历史风貌,2005年开始,40多个品种600多株梅花陆续落户此地。这是本市首次在城区大规模种植梅花,红、白、绿、粉等颜色与沧桑的明城墙相映衬,形成了“古城春晓”“屏展芳菲”等景致。(2007年3月19日《北京日报》8版,《市民不出城区可赏梅花》)喜欢玉兰的市民可以去北京国际雕塑公园观赏,那儿种植着5000余株不同品种的玉兰,是北京规模最大的玉兰观赏园。(2012年4月4日《北京晚报》3版,《5000株玉兰花开放》)

顺义国际鲜花港2700亩花田里种植了近百个品种、400万株郁金香,花开时就像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绚烂的花毯。在2012年第三届郁金香文化节举办时,葡萄风信子、贝母、藏红花等并不常见的球根花卉纷纷亮相,再加上木屋、木鞋等元素的加持,让人们不出国门即可欣赏到荷兰风情。(2012年4月19日《北京日报》12版,《去鲜花港约会郁金香花海》)
“一到春天,我比蜜蜂还忙!赏花能赏好几个月。”让马来西亚华人黄秀敏忙起来的正是北京各处盛放的春花。每到周末,她和丈夫就搭乘地铁四处赏花拍照打卡。(2023年5月23日《北京日报》10版,《北京的四季让人爱上这里》)
其实,京城处处皆春色,赏花不必非去热门公园,一些郊野公园、城市休闲公园,甚至家门口口袋公园里的春花也很有看头。走进海淀区的东升八家郊野公园,成片的二月兰让人仿佛闯入了紫色的“梦幻花海”;在树村郊野公园,大片的连翘花沿路排开,不少市民在这里边赏花边锻炼,一举两得。(2023年4月5日《北京晚报》3版,《小小公园春花也很美》)

2017年,东四街道在多条胡同内修建固定花池、花架,引导居民共同美化身边环境。 孙戉摄
除了常见花卉,还有一些来自国内外的“鲜货”也为北京的春天增添了色彩。
2012年5月中旬,房山长沟千余亩油菜花开放,市民无需下江南便可赏江南景。紫谷伊甸园拥有北京地区最大的冰岛虞美人花海景区,2000万株花卉开放时五彩斑斓,宛若一幅油画。赶上节假日,每天千余名游客前来观花海拍“大片儿”。此外,园区还种植了薰衣草、粉黛乱子草、马鞭草、醉蝶花等,让人大饱眼福。(2022年4月12日《北京晚报》31版,《70亩冰岛虞美人盛开》)
截至2021年,北京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赏花片区就有172处,分布于各区,总观赏面积超过450万平方米,市民走出家门处处可见大花园。(2021年3月24日《北京日报》6版,《172处赏花片区翘首待客》)

如今,在家门口赏花休憩,已成为很多市民的生活习惯。那些花园景观,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勾勒出一片悠闲空间,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袁京
相关文章:
- 春色(480) | 上游主题摄影征稿作品展——李引凡作品
- 全国近500国家观测站极大风破纪录 大风还将刮多久?
- 气温大幅下降!北京今日最高11.8℃,比昨日下降了14.2℃
- 新华全媒+丨北方多地出现大风降温天气(31)
- 北京市属公园本周末临时闭园
- 为了300余名师生的安全,北京北站破例打开东门
- 极端大风天气将至 国网北京电力确保首都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 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马延期至4月19日举办
- 4月11日牡丹花情预报
- 科普|全球多地花粉扰人 如何应对花粉过敏
- 2025东安湖半程马拉松赛事期间将实施临时交通管制
- 下班早回家!北京今天最高温可达27℃ 今夜起至周末大风降温将至
- 受极端大风天气影响,4月11日北京部分列车停运
- 曲靖前北路 “国宝级”绿樱花开了
- 曾经,赏花是北京人的“家庭大事”!
- “电报业务消失前最后的历史时刻!”杭州电报业务将停,有人收30元/封代发
- 体重管理年|聚焦孕期血糖 精准饮食指导护航孕妈妈体重管理
- 北京出台15条措施助大学生创新创业
- 2025年铁路清明假期运输圆满结束 中国铁路北京局旅客发送量创新高
- 全国新增一批高校,释放了哪些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