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地震灾后防疫知多少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 科普|地震灾后防疫知多少
新华社记者李雯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缅甸3月28日发生的强震已造成3000多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在搜救工作基本完成后,地震灾区应重点做好预防传染病暴发的工作,特别是腹泻和呼吸系统疾病。
传染病风险高
世卫组织说,缅甸实皆省的部分安置点已报告一系列轻度至中度腹泻病例。该组织警告,缅甸近期地震后可能出现疟疾、登革热和肝炎等疾病,饮用水安全、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服务中断会加剧一些已经存在的疾病威胁,特别是霍乱和腹泻。
世卫组织驻缅甸办事处副主任埃琳娜·沃洛说,地震灾区约一半的医疗设施受损,这使风险进一步恶化,长期危机可能导致皮肤病、疟疾和登革热等疾病。
世卫组织驻缅甸代表图沙拉·费尔南多表示,他们在内比都等受影响地区的医院看到,那里人满为患,医疗物资短缺,电力和燃料短缺正在加剧危机,孕妇、儿童以及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可能会缺乏基本医疗条件。
中国航空总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喻小念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地震灾区常见传染病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消化道传染病,如甲肝、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等,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传播;第二类是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流感、新冠等,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临时安置点容易传播;第三类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传染病,如登革热、疟疾、基孔肯雅热等;第四类是鼠传疾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地震后由于鼠类活动增加,人群接触鼠类的风险上升。
如何预防疾病
世卫组织4日表示,已向缅甸地震灾区提供医疗用品,以治疗腹泻、急性呼吸道感染和皮肤感染。世卫组织专家阿图罗·派希甘表示,相关部门应保证安全卫生的食品和饮用水供应,灾区民众也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中国北京市大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甘亚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建议,灾区民众要注意安全饮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生的食物;保持居住环境良好通风,对餐饮器具等实施卫生清洁和消毒;注意防蚊,可以使用蚊帐,外出可以穿浅色长袖衣物,涂抹避蚊水等;如发现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结膜红肿等症状,及时就医,如怀疑是传染病,可以戴口罩、勤洗手并采取接种疫苗等措施来预防。
喻小念认为,足量的环境消杀药品和净水设备,以及针对灾害发生地传染病特点准备必要的治疗药物对防止灾后疫情的发生非常重要。他说,政府部门灾后需要协调保障相关防疫物资,并保证顺畅使用,再根据各个区域受灾严重程度和特点,调配必要的药物或者设备,尽快送达需要的人群,防止发生严重疫情。
“隐性疫情”不容小觑
世卫组织4日发布的报告指出,灾民普遍存在心理创伤,死亡和余震让人们感受到压力和焦虑。
灾难对民众心理的影响不容忽视。以往地震救灾过程中曾发现,主震和之后频繁发生的余震容易使灾民心理紧张,加上基础生活设施遭破坏或饮水不足引发身体脱水等,容易诱发经济舱综合征,即长时间乘坐飞机经济舱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情况。日本国立循环器官疾病研究中心名誉总长山口武典建议,灾后避难要尽量补充水分,如果避难场所空间狭小,那么每四五个小时需要走一走路。
喻小念说,灾民心理上肯定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个体应对灾害的承受力不同,感受也不同。一般来说,短期内应给予灾民心理支持和陪伴,以避免持续性过度紧张和劳累导致精神崩溃,如果已有严重急性精神心理创伤,可以寻求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医生介入干预。
派希甘指出,灾后特别要关注儿童以及在地震中受伤并留下残疾的灾民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抗震救灾工作者在短期内面临沉重的工作压力,也会遭受巨大的心理冲击,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应给予高度关注。
相关文章:
- 缅甸强震已致该国3600人死亡
- 科普丨地震灾后防疫知多少
- 高龄老人突发疾病 毕节交警紧急护送就医脱险
- 特写|敲击声重燃求生渴望
- 俄近来发现咳血病例!世卫否认出现"新病毒感染"
- 纵览原创|河北蓝天救援队圆满完成赴缅救援任务,19名队员今日起将分批回国
- 济阳街道财工街社区开展“心”光护航,共筑儿童成长乐园活动
- 刘瑛:花粉过敏的“元凶”往往不是鲜花
- 今日镇江:每日健康丨小孩一夜之间变成“小红人”,到底得了什么病?
- 崔保华,被逮捕
- 图片新闻|中国救援队伍在缅甸救出第9名幸存者
- 世卫组织发布首个真菌感染检测和治疗报告
- 潮评丨“DeepSeek首次用于地震国际救援”,带给我们三重启示
- 科学运动、避免损伤,乐享健康生活 | 科学减重一起来
- 持续救援中!中国救援队伍在缅甸开展联合救援行动
- AI牵线,缘分有“数”!测测App闪耀千佛山相亲大会
- 缅甸曼德勒地区已有403人获救
- 缅甸地震已致2065人遇难
- 汤加群岛突发7.3级地震!“地震活跃期”传言忧心,专家说……
- 中国驻缅甸大使馆:13名中国公民在缅甸强震中受伤,已有多支中国救援队奔赴缅甸地震灾区